青海信息港

从石浦琴音到生命疗愈:鲍慧慧的跨界艺程

头条 来源:晨报之声 28905℃

(记者:郑丽敏 摄影:褚玲彤)白色衬衫搭配蓝色牛仔裤,再配上一双白色运动鞋,简单随性的装扮却让鲍慧慧浑身散发着满满的活力与阳光气息。与她相识的人,无不惊叹于岁月对她的眷顾,仿佛时间在她身上停驻,让她保持着远超实际年龄的年轻状态,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朝气蓬勃的魅力。

1971年,鲍慧慧出生于风景如画的石浦。她的家紧邻石浦小学,足不出户,就能听到从教室里飘出的阵阵音乐声。每当悠扬的旋律随风传来,年幼的鲍慧慧总会静静聆听,那些灵动的音符悄然滋养着她的心灵。她的父母都是越剧的忠实爱好者,闲暇时,常常哼唱越剧名家的经典唱段。尤其是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的故事,凄美动人的剧情、哀怨缠绵的唱词,在鲍慧慧心中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面。她常常奶声奶气地跟着哼唱,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“小百花”,穿上华丽的戏服,站在舞台上,将林黛玉的故事娓娓道来。这份对艺术的向往,为她日后的逐艺之路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。

这份对艺术的热爱,引领她走进了慈溪锦堂师范学校。学校丰富的课程设置为她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,尤其在音乐教育方面,老师们专业且耐心,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乐理知识,指导她弹奏钢琴。课后,她常常独自留在琴房,反复练习,力求将每一首曲目演绎得尽善尽美。学校还时常举办各类文艺活动,鲍慧慧总是积极参与其中,尽情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。

师范毕业后,鲍慧慧回到石浦,成了一名小学老师。她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方法,希望通过音乐培养孩子们的审美与创造力。业余时间,她和朋友组建了一支轻音乐队,鲍慧慧担任键盘手和主唱。然而,对艺术的无限追求与对自我成长的渴望,让她不甘于只在校园里施展才华。当了四年老师后,她毅然辞职,主动放弃舒适圈,踏上了自己向往的多元艺术道路。

鲍慧慧开启了一段如饥似渴的学艺征程。她四处拜师,一心在艺术领域深耕。她不仅学习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,还在声乐方面不断尝试新风格,从民族唱法到通俗唱法,她都游刃有余。同时,她也学习舞蹈艺术,了解和实践各种舞蹈,包括心舞、疗愈舞蹈等。在学艺的过程中,她始终没有忘记儿时的“小百花”梦。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对越剧的深刻理解,她在北京的专业剧场演了好几场“黛玉葬花”,出演林黛玉,终于完成了自己小时候的越剧“小百花”梦想。舞台上,她身着华丽戏服,水袖轻扬,眼神中满是林黛玉的哀怨与柔情,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,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。

鲍慧慧不仅热爱音乐和舞蹈,对绘画也有着浓厚的兴趣。她的漫画作品《新鲜事儿》曾获得第12届全国“丰子恺”杯漫画大赛金奖。在陪伴儿子学习漫画的五年时间里,母子俩相互鼓励、共同成长。鲍慧慧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灵感,不仅自己多次获奖,还指导儿子获得国际国内漫画比赛10多项大奖,成为艺术道路上的良师益友。

除了在艺术领域发光发热,鲍慧慧还热衷于公益事业。她持续8年志愿服务于北京远洋天地社区合唱团和舞蹈团,带领团队获得诸多奖项,也收获了居民们的喜爱与敬佩。她曾被评为北京朝阳优秀社区志愿者。2011年,为了帮助困境中的留守儿童,她举办了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个人慈善演唱会,吸引了1200多人参加。她用歌声为困境儿童募捐了善款,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与温暖。

在教育孩子方面,鲍慧慧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。在持续21年陪伴养育儿子的过程中,她始终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,用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支持与鼓励。她注重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在她的悉心教导下,儿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青年。同时,孩子也给了她无限的创意灵感,让她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2013年,因为儿子奥数成绩名列北京市第一,她作为家长代表应邀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讲,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心得和教育理念。

如今,鲍慧慧是一名精神富足的生活践行者。她将艺术与心灵疗愈相结合,通过舞蹈、声音等多种艺术形式,帮助人们释放压力、舒缓情绪,探寻内心的宁静与力量。她回馈家乡,加入了象山县新益园的“心灵之窗”公益组织,多次开展公益舞蹈教学活动,用艺术点亮更多人的心灵。她常说:“把艺术转化成生活美学,让美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!”她用一生的热爱和执着,追逐着自己的艺术梦想,也用艺术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。

本文内容转载自:晨报之声,原标题《从石浦琴音到生命疗愈:鲍慧慧的跨界艺程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